历史沿革
酉阳一中 来源: 本站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一直是渝东南地区群众称赞的理想的育人摇篮。其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龙潭书院和蚕桑学校,龙潭高等小学堂、省立五中和省立龙潭中学、川东区龙潭中学、四川省酉阳中学校、四川省酉阳第一中学校、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等几个时期。


一、龙潭书院和蚕桑学校(1896-1912)
    酉阳一中的前身是龙潭书院。龙潭书院创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龙潭书院气势辉煌,依山而建,前卑后高,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山墙起伏,飞檐翘角,构成生动景象,与自然景色取得有机结合,因而收到“骨色相和,神彩互发”之效。书院有讲堂、书楼、祠堂在内的建筑群,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庭院天井结合,布局严整,整座书院以砖木结构为主,构架以穿斗与抬梁结合,砌土明造,简洁清新,突出封火山墙,起伏连续,形成具有节奏变化的轮廓线,装修装饰较少雕饰彩绘,点缀素雅,书院外部显露其清水构架,装修简洁,更具素雅大方。远观其势,近取其质。既无官式画栋雕粱之华,也少民间堆塑造作之俗,给人自然淡雅的感受。
    说到龙潭书院,就必须说到王大章。王大章先生,字槐庭,龙潭人,1896年中举。王大章当上了龙潭书院山长,但由于年纪还轻,其父又是商人,群众对之信任度不高,学生不多。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王大章。但王大章没有气馁,更加刻苦读书。有一天,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东北风呜呜的吼叫,肆虐地在狂野地奔跑,它仿佛握着锐利的刀剑,能刺穿严严实实的棉袄,更别说那暴露在外面的脸皮,被他划了一刀又一刀,疼痛难熬。大章身穿厚厚的棉袄,坐在椅子上,双脚踏在烘笼上,左手拿着书专注的阅读着,右手茶几上摆了一碗辣茶。大章一边阅读,一边喝着辣茶,被书中内容迷住了,棉鞋着火了,他全然不知。这时王大建经过,看到四弟的棉鞋着火了,大喊:“四弟你的棉鞋着火了”。这时王大章才感觉到,立忙弯身脱掉棉鞋,急忙说:大哥谢谢了。王大章除了更加刻苦的学,自己还经常走出经院,观察社会,由龙潭到渤海,一路见闻,都写诗以志之。有一次冉崇文,字右之,酉阳泔溪人,少时家道中落,但好学,才华过人,他博闻强记,过目不忘。作文下笔成章,所做诗词歌赋从不起草,握笔即书,亦工亦速,在郡试中为优生。他平生穿着俭朴,衣冠不整。所做之文,多有对时政的讽刺与抨击,对官场士绅也从不来往。到龙潭书院,王大章请冉崇文到书房,王大章拿出自己的诗作,冉崇文拜读诗作后,将其学识褒扬一番。从此群众方知王大章有真才实学,前往就学者,日益增多。
    龙潭书院还与历史名人赵藩有一段故事。赵藩,字越村,别号猿仙,云南剑川人。自幼从父学,5岁授书,过目成诵,有“神童”之称。清光绪二十年授酉阳知州,任上3年。酉阳地处荒僻,经济落后,青年学子,多刻苦学习,但家境贫寒,鲜有藏书。赵藩见此,捐出自己的俸银,购经史子集八千余卷,置于二酉书院,供士人抄阅。同时,每月举办经史讲座,自己亲自选题讲课。有一天,山长王大章邀请赵藩来书院讲课,赵藩欣然前往,这次他给生徒们讲了论语。赵藩的讲课,迎来生徒们的掌声。最后他还题联:崛起信才难,必有诗焉,庶几龙跃之翔,虎腾风啸;空读防学弊,游于门者,要贵通经致用,鉴古知今。
    龙潭书院的教育质量也是武陵山区首屈一指的,书院的著名生徒有陈德元、邹杰、刘杨和李玉昆等人。陈德元,考取优贡,优贡属于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国子监是中国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教育对象属于更高级统治者之子弟。邹杰,考入成都四川高等学堂(川大前身)。刘杨,考入重庆高等学堂(重大前身)。李玉昆,考入四川成都高等学堂(川大前身)。清末在“废科举,兴学校”的呼声中,宣布停止科举。光绪三十年,书院停办。随后,清廷选派王大章去日本考察。王大章去日本考察,他的学生陈德元也官派日本,并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考入成都高等学堂的邹杰,刘杨,王勃山也加入同盟会。龙潭书院著名生徒们投入到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事业中。龙潭书院著名生徒陈德元,邹杰,刘杨,王勃山,辛亥革命时期在酉阳秘密发展同盟会员,参加四川保路运动,领导酉阳州辛亥革命,宣布酉阳独立,推翻封建社会在酉阳的统治。
    酉阳留日归来的陈德元在酉阳龙潭镇原龙潭书院地址开办蚕桑学校(1914年停办),当时在蚕桑学校的学生全部参加同盟会,成为酉阳辛亥革命的主力。
在清末的癸卯学制和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中,都有一种实业学校,在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里改称为职业学校。设置这种学校,从国家和地方来讲,是为了发展实业;从学生来讲,是为了求得一个专门的职业。
     该地区当时的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有:一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酉阳留日归来的杜万青在县城开办的蚕桑学校;二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酉阳留日归来的陈德元在酉阳龙潭镇开办的蚕桑学校(1914年停办);三是1922年由陈国钧等在酉阳创办的蚕桑学校。
     这一阶段的教育特点是废科举、兴学堂、办实业学校等,它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是历史的进步。第一,废科举之后,学校教育不再从属于科举制度的附庸地位,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大力发展;第二,学校不再是学生应科举、求功名的场所,使学校发挥其知识传授、职业教育的功能。
    陈德元利用龙潭书院举办蚕桑学校,办学初在外地聘请名师,开设了公民、历史、地理、国语、外语、算术、自然、图画、手工、音乐、生理卫生、体育等课程。开设了蚕桑专业课程。学校教育改变了原有学生只单纯读儒家经书,知识结构单调的状况,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龙潭高等小学堂(1912-1925)
    在龙潭书院的基础上成立酉阳龙潭高等小学堂。从高等小学堂走出的著名学生,有赵世炎、刘仁和王剑虹。1912年,赵世炎考取龙潭高等小学,他的老师中有两位同盟会员,陈德元和王勃山。1912年秋天,赵世炎入读龙潭高级小学堂,地理老师是同盟会会员王勃山,常常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有一天地理课上,王勃山讲到香港被割,九龙、澳门被租,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大好河山支离破碎时,边讲边哭。当时,许多同学受老师爱国主义情绪感染,跟着痛哭。赵世炎怒目切齿,默不作声,下课后,反复高唱岳飞《满江红》:“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他得到了陈德元先生送的《民报》。《涪陵地区书画名人录》赞誉陈德元 “教学有方,学生中成名者众,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烈士为其得意门生”。陈德元先生精于诗文,擅长楷书,在酉阳县内多处留有题刻。著有爱国诗文《征兵伐倭》《少年感怀》等。赵世炎得到了陈德元先生送的《民报》后,经常与陈德元先生 一起讨论,聆听陈德元先生阐述的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陈德元先生对赵世炎走上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赵世炎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刘仁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战士、北京市人民的好领导”;王剑虹是妇女运动的先进分子。


三、省立第五中学和省立龙潭中学校(1925-1949)
    1925年,四川省立第五中学设立。酉属四县(酉、秀、黔、彭)处四川盆地周边东南缘,伸入鄂、湘、黔边。酉阳处四县中心,镶嵌在四省结合部,是连结四省的天然枢纽。旧时谓“酉属四县纵横千里,幅员辽阔,人口百万,山多田少,地瘠民贫,离渝城千里,离成都两千里,虽有可造学子,咸因家贫不能升学。”几度办中学皆难免夭折。1910年州牧杨兆龙创办“酉阳州中学”,校址设州治考棚,因辛亥革命爆发停办。1914年,省府拟设“四川省第四中学”于酉阳,委璧山人吴步蟾为校长,吴某以招生困难为托辞,将校移设涪陵,其实他是畏酉地山高水险、路途遥远,怀有私心偷梁换柱之策。同年四县人士改设四县联中,1918年复命军起,学校停办。1924年再办四县联中,亦因经费困难仅两年再度停办(后归并省立五中)。
     1925年春,时黔军进据酉属各县、驻军师部设于龙潭。师长何厚光召开“善后会议”,向四县捐禁烟罚金29万元,同时将四县肉税拨作教育经费,倡办中学一所出席代表中有各县主管教育的官员,如酉阳蔡少康、秀山陈养民、黔江谈国才、彭水王伯奇等教育局长,且有热心教育的绅耆胡用之先生参加。会商结果,四县肉税作专款办省立中学一所,当年5月命名为“四川省立第五中学校”,委酉阳人陈珊为校长。王大章先生捐其私家作校舍,新建礼堂一座,一连楼房11间,楼上作寝室,楼下作教室。一应教学用具,迅即备齐。
    1926年2月,陈珊校长到职,正式执掌校务。当即面向四县招收新生第一班,同时原三个班级,其甲乙两班及其丙班并入新招第一班。这样,开学时,办齐了三个年级。3月17日正式行课。于是,省立中学终于成为现实。
    1927年起始,在文昌宫设平民学校,学生从100多人至200多人,教师由本校高年级学生轮流担任,开支属学校经费内。
    1933年招收三年制高中师范科1班,面向酉属各县招生,至此已发展成兼办师范科共四个年级规模的初中戴高中师范科帽子的中学了。
    1935年冬,高中师范科毕业。1936年春,改办一年制高中简师科。后逐年毕业3班后,招生放宽尺度,可在初中毕业生中收同等学历生,办一年制高中师训班,逐年共毕业四个班,到1942年共毕业8个师范班,毕业学生300多人。为酉属培养了一批批骨干师资,填补了省立酉阳师范前川东南片区的师范空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龙潭作为大后方,不少军事机关和团体移此,当时人口高达4万人。商业盛世繁荣,学生猛增至500多人。校长刘季昆办学有方,从1937至1940年任职三年半颇多建树。任职第二年增设女生部。1939年秋,在无招生指标、无经费条件下,几经“笔墨官司”周旋,终获省厅认可,至此,省立龙潭中学发展成男女生部两全、高初中完备兼办高中师范科的完全中学了。由于教师人才荟萃,教学质量令人瞩目,与国立八中和国立三中鼎足齐名,此时期为本校民国极盛期,也是校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1941年春,筹建中的省酉师招一个普师班,肄业两年半后于1943年移交省酉师,从而结束了兼办师范的历史。
    1942年秋,经省教育厅批准,招收女子高中1班,至1949年共办女高4班。
    1948年冬,省立龙潭中学专办高中,初中学生自行转学。县政府决定将两个高中班并入省立龙中,恢复县立初中名称。龙潭人士申请设立龙潭初级中学,县政府批示为“酉阳县立初中龙潭分校”。1949年春“龙潭分校”吸收我校3个初中班又招新生2班,共5个班300多人。这样,专办高中仅只一年。
1925至1949年,共毕业初中43个班、高中16个班、师范科8个班。
    省立五中和省立龙潭中学时期,著名校友有川南特委委员蔡涛,胡其谦和黄德全。建国后,胡其谦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政局副局长,西南钢铁公司副经理,重庆钢铁公司党委副书记,市冶金局副局长,重庆市第八届、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办公厅秘书处任行政秘书黄德全,1951年5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授予黄德全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四、川东区龙潭中学(1949-1952)
    临近解放的1949年秋,校长杨秀芳照着国民党逃离计划,制定了紧急方案,提出了裁员减班,以校养校政策。11月11日,龙潭解放,部队宣告保护一切公私学校,医院,凡在这些机关任职的人员,一律受到保护,消除了师生的担心,学校继续上课。川东地区的酉阳、涪陵两个专区(解放初期建制,含酉阳、秀山、黔江、涪陵、长寿、丰都、石柱、彭水、武隆、南川等地),东邻湘鄂西、南接黔东北,山大谷深,林密洞多,地势险要,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生活贫苦,加之民枪多、帮会多、惯匪多,匪患连年不断,历史上有名的川鄂、川湘、川黔边“三大匪区”就在这里。1950年初,川、康、滇、黔四省骤然匪暴四起,川东区最为严重。大军挺近,少量武装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工作,土匪特务猖狂。1950年2月,住校军事代表杨正文到校,按酉阳专员公署的指示,对学校进行了调整革新。在军事代表指导下,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民主管理学校。德高望重的刘偶圭老师被推为主任委员,蔡玉仑为副主任委员。民主管理学校,较好的维持了局面。广大师生欢欣鼓舞,喜庆解放,政治热情很高。虽然土匪特务猖狂,威胁师生安全,但学校未停课。同时取消了反动的训导制度,推行班级民主管理,取消了童子军,公民,军事训练等旧课程,开设了革命的政治课和其它新的课程。下半年随着土匪被消灭,社会秩序安定学校工作更有起色,虽然从军参干的学生大批离开学校,但招高中新生40名,初中新生43名,保持7个班,学生222人的规模。年内,公立学校取消了国立,省立,县立区别,实行分级管理。11月11日,川东行署文教厅决定学校更名为川东区龙潭中学并属川东行署直接管。下文通知今后你校与我厅直接联系。
    全国掀起抗美援朝运动后,学校师生走上龙潭镇街头,走下农村,开展慰问军属,文艺演出等活动,并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写慰问信,寄慰问品,报名从军。学校提出要求学生以爱国热情学好功课,教师要改进教学,将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那是一个红红火火的年代,广大师生扬眉吐气,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树立民族自豪感。这年,学校招收初中新生50名,未招高中生。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大量学生从军,学校仍保持6个班,学生153人的规模。1952年秋天,学校面向酉阳秀山黔江招收了新中国时期第二新生1个班42人,招收初中1个班42人。学校共有9个班,学生320人的规模。接着两年,按上级统一部署,全体教师进行思想改造。通过思想改造学习运动,转变了广大教师的立场观点。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树立了为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思想观点。这年,中央决定向中等以上学校派党员校长,加强党的领导。川东行署酉阳专员公署通知,杨正文任学校党员校长,王放任副校长。从部队转业军人中或机关干部中调入的陈衡、倪亚立、李维德、刘观礼、四川大学毕业的李孝忠,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学校出现新的局面。这一时期,除旧布新,改造旧学校,废除了旧的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删掉反动毒素的文史教材,开设政治课,进行政策教育。禁止体罚学生,建立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师生参与识字班等社会教育活动,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和方法,以建设新的教育,开始学习苏联的经验,以为借鉴。
    1953年是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这年中央的文教方针提出,巩固整顿,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学校属于重点发展对象,高中招生覆盖酉阳秀山黔江三县。


五、四川省酉阳中学校(1952-1981)
    四行署合并为四川省后,更名为四川省酉阳中学校属于四川省直接管理。这年春,杨正文另有任用,王放副校长履行校长职责。这年,高53级学生因从军流动所余6人毕业后,全部送入大学。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个年头,学校发展的高中3个班,初中11个班学生人数达到703人的空前规模。这年,高55级学生毕业,当年,省招生办决定把高考考场设置在我校,自此文革前都设置在我校。这年学生毕业45人,送入高校17人。这在酉属山区是破天荒的。1956年,一代师表刘偶圭老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年内,学校已发展到16个班,学生832人的规模,高56级毕业学生53人,送入高校36人,升学率为47.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招生1865名,毕业学生672名,150名高中毕业生中送入高校79名,升学率过半。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积极稳步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成绩。二是,坚持执行党对知识分子政策,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政治觉悟,激发其主人翁,使之自觉的做好本职工作。三是,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以学习苏联的经验,钻研教学,开展听课活动,交流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注意抓教研组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注意教研组组长和班主任工作人选,这五年是教学正常的五年,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方针深入人心。五年间600多名高中初中毕业生升学外,其余补充到酉阳秀山黔江各个部门作生力军。第二方面,很抓办学条件的改善。为了适应发展需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学校对校园建设做了布局的整体规划。布局本着疏而不散,密而不挤的原则,从两个书院式的四合院组成结构逐步扩展,形成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的整散结合的合理结构。
    1957年统计,校舍面积达到5937平方米。这期间学校还解决生活上的饮水,照明,燃料三大难题。1958年我校仍处于上升趋势,狠抓教学质量这根弦从未松弛,一如既往,坚持不懈。58级高中毕业生成绩特佳,50名毕业生有47名进入高校,升学率为94,创造校史上又一项空前。这年国家对高中毕业生实行部分保送制,我校获得3名分配指标上大学。勤工俭学初步奠基。1958年教育部颁发教学计划,调整计划是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劳动教育,逐步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学校将生产劳动列入课程,学校相继办起了铁石花工厂、四季青农场、月月红饲养场。1961年统计共创造财富3万多元,那年代是一笔可观的数目。特别是农场生产的蔬菜与饲养场饲养的肥猪,对全校师生度过饥荒年代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受到参观的党政领导,兄弟学校,农村干部的赞扬。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是主导方面。学校集中精力抓教学,理直气壮地提出保高三,当年出成果。这年高中毕业3个班,学生176人,送入高校134人,升学率超出七成,而且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多。实现了大突破,给学校历史写上辉煌一页。由于成绩突出,引起省里高度重视。这年下半年开学后,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联合考察组来学校40天对学校工作全面深入的检查,广泛听取意见,对学校做了评价,勤工俭学好,教学质量高,课外活动开展得好,校园环境特别美。领导善于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
    1960年春,高60级两个班92人参加全省统考,创造了及格率达77.4,人平分数68.8分,川东片前茅,为学校历史增添辉煌篇章。被评为四川省及全国文教先进集体。1960年4月王放校长出席四川省先代会,6月到北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捧回了国务院颁发的奖状。这年学校发展到18个班,学生942人的规模,高中60级毕业95人,送入高校72人,升学率为75.8。1958年至1960年,无论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人才输送,校园扩展,学校声誉让人引以为荣,称为学校历史上第二个高峰期。
    1961年,学校工作的低谷和回升期,就在王放校长到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期间,上级派遣工作组到学校,名上是保高三,实际上是来接盖子。暗示王放有政治问题并从日常工作中找问题以莫须有的罪名对有的老师进行批斗。好端端的一个学校弄得人心惶惶,怨声载道。当时,国家面临三年天灾人祸,苏联拆走专家,城乡饥荒漫延。这年,学校压缩到8个班,学生368人,高中未招生。1962年,在广州举行全国科学工作会议,这年,学校开始回升,高中恢复面向酉阳秀山黔江招生。同时抽调一批新中国培养出的大学生充实学校,随着国家元气的恢复与师资的加强,学校工作又出现了复苏状态。1963年,由于个别领导在指导思想上片面领会上级关于不要单纯追求升学率的指示,完全放弃了高中毕业生的考前复习指导,这年高考失利,无一人被高校录取。这年秋季开学后,学校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虽然高考失利,但气可鼓而不可歇,决定大力加强教学工作,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特别注意开展文体活动,少年乒乓球在涪陵地区获得冠军,排演了当时出名的四川方言剧抓壮丁和对青少年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的青年一代让全校师生扬眉吐气,精神振奋。1965年学校回升到17个班,学生866人的办学规模,尽管文革幽灵隐现,学校理直气壮地抓教学,这年高中毕业3个班,学生143人,高考升学85人。
    1966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1966年开学不久,文革工作组进驻我校,全校师生员工写大字报,大字报铺天盖地,贴满校园各个角落,层层叠叠。这是文革前奏。当年学校高中停招,只招初中4个班新生213人。暑假学校教师集中涪陵开展文化大革命。涪陵学习期间,本校的目的集中批评王放的所谓反革命集团,白天批斗,晚上挖思想根源,王放校长受尽凌辱,写下绝命书准备自杀,但看守严格,没得机会。回学校后,批斗升级,对王放校长由内控转为公开,由公安局出面用提审方式日夜审查。下学期开学后上级派人来学校组织红卫兵,组织游行,开展所谓破四旧,砸牌坊,烧毁文物。刘偶圭老师的德教碑被毁。不久又开展了红卫兵大串联,连续三年停课闹革命。1967年1月,与各地学校一样,我校卷入了夺权浪潮,王放等多人一律靠边站。之后,便是各战斗组织的派性斗争。王放校长胁持在派性斗争中吃了不少苦头,其余当权派也不例外。1968年,仍是停课闹革命与派性纠缠的一年。2月8日,一代师表刘偶圭老师不幸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精神枷锁逝世。这年,涪陵地区工人宣传队进驻我校,领导斗批改,并开始群众组织实现大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这年继续停课闹革命,7月革命委员会给66、67、68、69级学生发放毕业文凭,承认学历,因为遭文革冲击而耽误课业责任不在学生。1970年,按上级指示恢复初中招生10个班,新生504人,结束了长达三年的停止招生。1971年1月,中小学教师集中酉阳参加一打三反运动,这次运动是有组织有领导的极左路线的延续,大搞逼供信,发生多起自杀事件,本学校的牛鬼蛇神又成为活靶子,连群众组织的负责人,也以莫须有的罪名打成坏人。8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出台,否定了建国17年的教育工作,把我校说成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缩影学校又发动师生大批判。1971年,为了全面落实五七指示,军宣传队来学校,着手学工首先恢复学校办工厂,学生参加生产劳动。1973年,全校师生在木桶盖开荒种地,生产粮食,开辟果园。
    这一时期的校友群星璀璨。校友万燮义学成之后奔赴祖国大西北,转战大漠,屡建功勋。从五十年代起就参加了兰新铁路的勘察设计,八十年代又负责领导中苏合作修建的乌阿段铁路。作为中国专家组组长,参与中苏铁路接轨亚第二大陆桥建设。校友万学仁的三元汉字编码是国家科技公关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外国朋友学习汉字就会减轻难度,快讯掌握。校友王惠兰多年从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设计工作,她设计的南京市北极会堂,南京夫子庙地下商场获得国家建设部奖励。校友吴鸿章从事航天事业,在国防部解决地空导弹研制生产中的某关键问题立功,负责研制的产品已成功地用于返回式卫星,参加研制开发交流调速电梯微机控制柜获得科技进步奖励。校友候志平从事世界语研究,著有世界语运动在中国。校友梁国鲁,以七个首次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首次报道了200多份染色体数目,首次在野生大树茶中发现四倍体类型,打破了常规观点。


六、四川省酉阳县第一中学校(1981-1997)
    文革十年,给学校带来严重创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布神州大地也复苏了酉阳一中校园。但由于情况有了新的变化,学校地处龙潭,过去三县一校的优势不复存在,师资、生源面临很大困难。面临新的情况,酉阳一中向何处去。要么消极等待,老校下马;要么奋发图强,创造新的辉煌。1977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要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不再搞群众推荐。学校组织毕业班进行复习。1978年6月6日,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酉阳中学校,1978年至1979年,学校很抓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为被错误处罚的教师平反,文革中老师写的交代材料一律退回本人。1981年1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酉阳第一中学校,6月将学校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85年获四川省文明单位称号,1986年向高校输送新生107人。1984年,1988年,1990年四川省省委书记三次视察学校。1992年,国家教委主编的中国名校正式出版,酉阳一中光荣入选。1985年新华社记者到学校采访,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对学校进行报道,赞誉学校为花园式的学校。1995年,以刘友直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着手组织学校校庆工作,修建校庆纪念亭,组织编写酉阳一中校志,校志记载了学校从1925年省立五中以来70年的办学历史,内容丰富,对了解学校厚重历史,激发师生奋勇前行起到了巨大作用。


七、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1997-)
    1997年4月重庆成为直辖市。同年,学校更名为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并被确认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这是学校发展的又一个新起点。次年学校高中招生8个班400余名新生,全校高中部突破20班,在校高中学生突破1000人。90年代,学校的校舍面积进一步扩大,学校往南征地修建了学生公寓,改建了校门,修建了礼堂。1999年,学校获得重庆市文明单位五十佳的光荣称号,当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被北大、浙江大学等名校录取若干人。
    进入21世纪后,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高一新招10个班500人,2002年高一新招12个班800人,2005年高一新招16个班1100人。2002年至2006年5年,学校培养高中生毕业3000余名,为高校输送了2000多人,其中400多人进入重点大学。1994年至2004年10年间,学校办学质量不断突破,北大录取4人。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舍建设也不断发展,南面征地3万平方米,学校的占地面积达到9万平方米。学校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修建了第二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大章楼,解决了教学用房紧张的问题。
    由于受学校所在地区位和地方经济欠发达的影响,学校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骨干教师留不住,重点师范的毕业生又进不来。1993年学校有10余名优秀教师被黔江三不要挖走;2003年被黔江、重庆、秀山等地的学校挖走了23名骨干教师;2006年又被挖走了10多名骨干教师;2009年又有10多名骨干教被挖走。二是随着各地经济社会及办学力量的发展,大量优质生源外流。优质师资及优质生源的外流对学校办学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学校又必须主动适应大学扩招,群众对高中教育需求,不断扩大班级数量,这样,对师资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2008年4月,市领导来酉阳视察,在视察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时强调,各区、县都要精心搞好一所较高水平的中学,要把学校的功能、建筑和环境规划好,精心建设,逐渐完善。2009年12月14日,时任县委书记陈勇率队到我校进行现场调研后,在学校行政会议室召开会议,就学校高中部扩展等事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2010年1月16号,成立了扩高工程建设指挥部,全面启动扩高工程建设。扩高工程总投资约2.5亿元,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主要是在老校区原有基础之上向北征地300余亩,完成土地征收、场地平整、教学功能用房主体工程;二期工程主要是房屋征收、房屋拆迁、实验楼、学术报告厅、图书馆、体育艺术馆、运动场馆、还建房等建设。2014年8月21日,时任市长黄奇帆视察了工程建设,县委书记陈文森对工程建设更是高度重视。至2016年9月,扩高工程主体建设已全面完成,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2010年全县提出普及高中教育,这是酉阳县高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也是酉阳一中发展的新契机。根据酉阳县政府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打造渝东南教育高地,教育强县的要求,学校坚持“内涵至上、持续发展”理念,借扩高工程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创建的东风,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求实创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质量逐年攀升。2011年至2015年,学校重点升学人数从每年的200余人上升至每年600余人。连续五年有10余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其它被一流名校录取的人数也不断刷新。2011年何刚被北大录取,向丹凤被清华大学录取;2012年黄欧、陈浩然被北大录取,胡从军被清华大学录取,李彪被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录取,成为渝东南空飞录取第一人;同时,因办学质量突出,学校荣获“北京大学校长实名制推荐学校”资格;2013年邢涵、龙洞光两名同学被北大录取;2014年张少游、陈文燕又分别被北大、清华录取;2015年重点上线600多人,黄科翰被清华大学录取。这段时期,学校办学声誉再次享誉渝东南,成为学校办学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期。
    2016年9月29日,为彰显酉阳经济社会和教育民生的发展成效,展示酉阳一中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总结学校办学经验,提振学校师生学习和工作的精气神,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举办了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校庆前期完成了20周年(1996-2016)办学经验总结、校庆画册和《酉水》校庆特刊付印装订。9月29日上午9点,来自海内外的历届校友,老教师,以及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母校120华诞。庆典活动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秦海峰主持。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新炎,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颜强,县人大副主任杨清海,县政协副主席陈新宪等出席庆典大会。庆典大会后进行了校庆汇报演出。校庆的汇报演出,是校庆活动的重要一环,其准备的过程注定是一件繁琐复杂的事情。教委领导对此十分重视,专门派田玉良副主任和体艺卫科的几个同志来帮助编排整合节目,经几天的苦练打造,最终成型。此次演出完全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以“百年风华”为主题,由(序)百年相约、(上篇)百年新韵、(中篇)百年传承、(下篇)百年梦想4个部分组成。特邀部分校友参与节目的演出是校庆汇报表演中的一个突出亮点。萨克斯表演《回家》、花式跳绳《绳彩飞扬》、舞蹈《欢歌摆手》、独唱《母亲》、《美丽家园》……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表演,让现场呼声不断、掌声迭起。通过这些节目,充分展现了学校校园文化、办学成果、民族风情以及校友们对母校深深的爱恋之情。校庆期间还邀请了李世标、张欧阳、陈洪、陈建波、石敦良等校友进行了励志教育讲座,举行了“酉阳-南川”围棋联谊赛。学校还通过县红色景区管委会白明跃主任,请来赵世炎的嫡孙赵新炎出席了庆典活动,赵新炎先生30日还到学校“赵世炎班”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捐赠活动。
    2017年8月,为探索初中教育集团化发展新途径,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酉阳一中与渤海中学实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渤海中学作为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初中部校区。目前,渤海校区的改扩建作为全县的重点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完全建成投用后,占地面积约150亩,能容纳72个教学班, 3600学生,校区总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初中部的改扩建必将极大促进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在12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教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和重庆市文明单位、市电化教育示范校、市绿色学校、市最佳绿化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五十佳、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安全文明校园、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普通高中学校捆绑发展工作先进集体、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验研究”项目实验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市“人文校园”示范学校、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书香校园、重庆市“施英红色德育”品牌学校、重庆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等10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和县级荣誉称号。
   “百年名校,百年辉煌”,在国家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形势下,开拓创新的一中人积极探索,砥砺磨砻,酉阳一中正以暂新的姿态,大步迈向新的辉煌。